从徐悲鸿、潘玉良、周思聪等作品,回溯中国素描百年

时间:2025-05-29 08:12:22 来源:无间道电视剧 作者:{typename type="name"/}

  与水彩或油画相比,从徐黑白的悲鸿素描别有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魅力。有时一幅素描看似简单,潘玉品却蕴含了作者对画面构图、良周对象结构和色彩关系的思聪溯中深刻理解。

  日前,等作“中国素描——现当代著名美术家作品邀请展”正在国家博物馆举行。国素展览是描百迄今为止国内首次系统回溯中国素描艺术百余年的发展历程,梳理了自20世纪20年代至今中国素描艺术发展的从徐各个阶段,集中展示了每个阶段较有代表性的悲鸿艺术家的素描精品,多数作品属首次展出。潘玉品

  展览现场

  展览现场

  中国素描的创作始终与时代发展、民族命运同行。思聪溯中早在20世纪初期,等作徐悲鸿、国素潘玉良、吴作人等胸怀复兴中国美术理想的艺术家就远赴欧洲,系统学习西方绘画观念与技法,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中西合璧”的坚实基础。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一批革命现实主义画家采用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记录时代风云,开辟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境界。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积极践行“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借鉴苏联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强国理想的优秀写实主义美术作品,素描艺术与中国传统美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中国素描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素描领域的探索走向多元,观念、媒介、形式等方面皆有创新。

  展览现场

  这场展览荟萃120余名艺术家所创作的反映时代精神的素描作品,既有徐悲鸿、潘玉良、刘海粟、常书鸿、蒋兆和、吴作人、艾中信、吴冠中、石鲁、黄胄、顾生岳、方增先、周思聪等已故美术大家,又有戴泽、詹建俊、靳尚谊等当代著名艺术家。展览共分5个单元。第一单元为“中西一冶”,重点展示20世纪初期,徐悲鸿、潘玉良、吴作人等胸怀复兴中国美术理想的艺术家远赴欧洲,系统学习西方绘画观念与技法,奠定了中国现代美术“中西合璧”的坚实基础。

  潘玉良《仰卧人体》 20世纪30-40年代

  刘开渠《两个头像》 1936年

  蒋兆和《自画像》 1938年

  常书鸿《哈萨克牧民肖像》 1947年

  第二单元为“关怀现实”,展示20世纪三四十年代,面对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一批革命现实主义画家采用以素描为基础的写实主义创作手法记录时代风云,开辟了中国艺术发展的新境界。

  王式廓《边区老大爷》 1942年

  冯法祀《捉虱子——素描创作稿》 1948年

  第三单元为“兼收并蓄”,展示新中国成立后,艺术家们积极践行“双百”方针,坚持“二为”方向,借鉴前苏联现实主义艺术风格,创作了大量表现社会主义强国理想的优秀写实主义美术作品。

  伍必端《婆媳之间》 1957年

  詹建俊《老大娘》 1975年

  任梦璋《农奴的女儿巴桑》 1965年

  第四单元为“民族意韵”,展示20世纪六七十年代素描艺术与中国传统美术的结合更加紧密,中国素描作品中的民族特色日益凸显。

  黄胄《驯牛》 1982年

  顾生岳《姑娘在想什么》1940年

  罗中立《父亲——素描手稿》 1980年

  第五单元为“多元共存”,展示改革开放以来,素描领域的探索走向多元,观念、媒介、形式等方面皆有创新。

  赵建成《大凉山山民》 2019年

  值得一提的是,五件由上海刘海粟美术馆馆藏的刘海粟早期素描作品也现身该展览,这几件珍世作品均为首次对外展出。

  《马》刘海粟17×25cm速写1930年

  《赖鲁阿头像》刘海粟46.5×41cm素描1931年

  《斗鸡图》刘海粟102×52cm速写1940年

  《黄山莲花峰、天都峰》刘海粟42×66cm国画1954年

  《泰山岱庙汉柏》刘海粟187×176.9cm国画1983年

(责任编辑:{typename type="name"/})

推荐内容